杨忠武祠 雁门关下的千年咏叹

发布时间:2019/1/16 10:02:35

“忠武祠”匾额。

 

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远景。

 

“四知”门楼。

 

正殿“杨忠武祠”匾额。


 几个月前,大西高铁原平西至太原南段开通,恰巧路过忻州,那个时候,我便有了去忻州旅游的想法。因为忻州除了有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等景区,还散落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古迹,它们像一个个璀璨的文化瑰宝,吸引着诸多的游客,当然,也吸引着我。

 

 元旦前夕,去忻州的计划终于付诸行动。早晨从太原出发,坐上高铁,半个小时左右便到了忻州。

 

 走出高铁站,我选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杨忠武祠。那里是后人寻找杨家将历史的首选之地。而对于像我这样从小读着杨家将故事长大的人来说,拜谒杨忠武祠是一直以来的愿望。

 

 与关帝庙、武侯祠等宗庙祠堂不同的是,杨忠武祠没有修建于繁华之地,它位于忻州代县的鹿蹄涧村。据说,这里也是杨家后人的居住地。

 

 一进村子,便可见两座高大门楼,门楼上书有“正谊、明道、廉垂、四知”八个大字。穿过门楼,两棵参天古槐左右环绕,枝杈在云中相互环抱。古槐之下,便是端坐在人们视线中的杨忠武祠,它坐北朝南,一派肃穆。抬头望去,可见祠门前筑有24级台阶,阶下一对石狮蹲踞左右。三间祠门的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凭落款可知,这些金字巨匾均是明清时期山西地方官员所赠。

 

 在祠堂门楣上方的正中央,立有一块盘龙蓝底的大匾,上写“忠武祠”三个金字,遒劲有力。据史书记载,“忠武”是杨家老令公杨业当年战死沙场之后,宋太宗追封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人去世后,用来高度概括他一生的字号,一般情况下,只有帝王死后才可享有谥号,而一般官员或普通百性,只有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朝廷才会在其去世后给予追封。尤其在宋朝,享有谥号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南北宋共历经319年、18位皇帝,而据史书记载,两宋期间与杨业一样被朝廷追封谥号的,仅有范仲淹、司马光、苏轼、岳飞等10余人。这其中,杨业是宋朝开国后第一个被追封谥号的人,他于公元986年的那个夏天战死雁门关后,被宋太祖追封。虽然历史已过去了一千多年,但站在“忠武祠”的牌匾下,我们仍然可以遥想当年朝廷在为杨业追封“忠武”谥号时,大殿之上的肃穆庄严。

 

 祠门内侧,悬有书写着“忠勋世美”的横匾,内侧抄录有北宋皇帝封赠杨家诰敕数篇。虽已是字迹斑驳,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与身旁同行之人却仍能辨认出来。其实细想,这些经历了上千年风雨侵蚀的文字,后人又怎能清晰地诵读下来。不过是驻足此处的每一位游客,心中都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所以即便祠内的牌匾和文字再模糊斑驳,它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清晰。

 

 跨入祠门,前院建有东、西、北堂屋三间,北屋为通往后院的过门,过门上悬有三块木匾,中书“气作山河”,东书“千载忠义”,西书“世笃忠贞”。过门内墙壁上镌刻着关于杨家将的历史故事,还有历代子孙重修的碑记。

 

 来到后院,便可看见祠堂的主体部分,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配殿内是杨门女将的彩身塑像,正殿两侧的廊房内则陈列着一面面石碑,其中不乏元、明等时期的碑文题记,这都为后世研究杨家将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步入杨忠武祠正殿,迎面高台的正中处,是老令公杨业与夫人佘老太君的塑像,他们岿然不动、目光如炬地端坐在那里,像是在回忆那场遥远的战事,又像是在对后人诉说什么。杨业又名杨继业,是北宋时期的抗辽名将,人称“杨老令公”。由于他骁勇善战,曾任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长期镇守边关。公元980年,辽军攻打雁门关,杨业临危不惧,率麾下将士出关迎战,大破辽军,从此威震塞外。公元986年,宋辽战事再起,此时正值夏日,又是在“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下,相传杨业作为西路军副帅,带领将士出关迎敌,连克云、应、寰、朔四州。但不久,东路军败,杨业奉命保护四州民众内迁,途中遭遇辽军,在与敌军交战中,由于接应的援军迟迟不到,致使杨业身陷重重包围,被困于两狼山,绝食三日而亡。但也有传说,杨业不是绝食而亡,而是眼看援兵不到,率兵突围未果,壮志难酬,悲愤中踉踉跄跄行至苏武庙李陵碑前,撞碑而死。

 

 正殿之上,望着杨老令公与佘老太君的塑像,遥想当年如果杨老令公选择降辽,而非绝食而亡,亦非撞碑而死,那他定会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据说当年辽国的萧太后极其渴望得到杨业这样的英雄,崇拜杨业的威名,希望杨业能为自己所用,所以萧太后曾在战前下旨“须生擒继业”。未能生擒杨业也是当年辽将耶律奚底最终都未得到萧太后的重赏且终生不获重用的原因,由此可见辽国对杨业的尊崇和赏识。凭他的刀法和万夫不当之勇,杨业完全可以尝试独自冲出重围,但是如果当年杨业在沙场上选择丢下将士、独自突围,那么后人还会称颂他吗?还会怀念他吗?世上还有受尽屈辱、死不变节的杨家将故事吗?还会有七郎八虎血战金沙滩、佘老太君百岁挂帅等流传千古、激励后人的故事吗?还会有屹立在雁门关下的这座杨忠武祠吗?我假设着、思索着,然后抬头猛然又看到塑像上杨老令公和佘老太君那饱经风霜却依然坚定如初的神态和如炬的目光,感受到了一股浩然之气。

 

 拜谒杨忠武祠,与古人进行着心灵上的对话,不觉时间飞快。走出祠堂大门时,迎面一戏台映入眼帘,上书“颂德楼”。戏台上,26位身着红色彩衣的“杨门女将”在擂鼓排练,鼓声威武,鼓点震天,令人不觉心中一振。

 

 我正看得如痴如醉,戏台中突然闪出一员威风凛凛的女将,只见她身穿粉色祥云帅服,脚蹬黑色战靴,头戴五彩翎子,背插四面靠旗,凤目圆睁,百般威武。仔细端详,此人正是人们熟悉的“穆桂英”,相传她53岁挂印,深入敌军,力战番将。此时,她正在战鼓中准备“大破天门阵”。

 

 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恰逢又一拨游客到来。据祠堂负责人介绍,随着高铁的开通,来杨忠武祠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我再次回头仰望祠堂,看见大门口的游客中,不乏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他们来到杨忠武祠前,驻足凝神,抬头仰望,然后拾阶缓缓而上,像是在寻找一份久远的情感,又仿佛是来探望一位多年的故友。

 

 本文图片均由林小静提供